灰胸秧鸡

Gallirallus striatus   Linnaeus
   

  195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 (依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采自海南五指山的标本)
成鸟:两性相似。额、头顶和后颈红褐色,背、肩羽及尾上覆羽橄榄褐色,有白色横纹。下背及初级飞羽有白色横纹及橄榄褐色羽缘。尾羽暗褐色有白色横斑。头侧、颈侧及胸部蓝灰色,颏、喉白色,下腹中央棕黄色,腹侧及尾下覆羽橄榄褐色具白色横纹。
幼鸟:背有深褐色条纹,白色斑纹模糊或缺如。头顶和颈棕褐色并散着深棕色条纹,头侧和胸部蓝灰色较浅而杂有橄榄色。
虹膜棕红色或棕褐色,上嘴暗褐色,下嘴淡红或橙色。跗蹠和趾橄榄褐色。
量衡度 (mm,g;据程炳功,1988;吴至康,1986;诸葛阳,1990;杨岚,1995;广东省昆虫研究所动物室等,1983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标本)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 130 265 34.2 126 41 37.6
♂ — 270 41 132 50 45
♂ 154 253 37 120 40 41
♀ 102 258 34 110 41 38
♀ — 260 41 128 50 44
♀ 115 220 36.4 116 35 35
♀ 128 225 36.9 118 39 37.5
♀ 155 260 34 125 40 40

鉴别特征

鉴别特征 小型涉禽。嘴较长,嘴长几乎与跗蹠等长,头顶至后颈红褐色,背橄榄褐色具白色横纹。胸蓝灰色,腹和两胁橄榄褐色具白色横纹。

大小

量衡度 (mm,g;据程炳功,1988;吴至康,1986;诸葛阳,1990;杨岚,1995;广东省昆虫研究所动物室等,1983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标本)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 130 265 34.2 126 41 37.6
♂ — 270 41 132 50 45
♂ 154 253 37 120 40 41
♀ 102 258 34 110 41 38
♀ — 260 41 128 50 44
♀ 115 220 36.4 116 35 35
♀ 128 225 36.9 118 39 37.5
♀ 155 260 34 125 40 40

生物学

栖息于多种类型的湿地中,如芦苇沼泽地、水塘、湖岸、灌溉渠、水稻田和海岸边的红树林中,也见于较干燥耕地附近的草丛和灌木丛中。在海南岛五指山海拔约600 m的密林中也有发现,在云南省栖息地的海拔高度为400—2 750 m。白天隐蔽在草中,多在晨昏活动,善游泳和潜水,也在漂浮的植物上行走,飞行力弱,拍翅慢而吃力,不常鸣叫。杂食性,以蠕虫、软体动物、甲壳类、蜘蛛和蛴螬、蚂蚁以及其他昆虫及其幼虫为食,也吃沼泽植物的种子、嫩枝叶、幼芽、根和坚果。大部分食物从地面获得,也可跳起和站在树枝上吃植物的种子和昆虫。能用喙在软土中探食蚯蚓和昆虫幼虫,或啄起食物和拔草,不用足挖土。沿湖水边缘和水稻田、溪流、水沟觅食,在水稻田中主要吃水生昆虫。在海南剖验3个胃,其内含物为小蟹占50%,小螺占33.3%,小虾占16.6%,金龟子、蚂蚁等少量(广东昆虫研究所动物室等,1983)。在云南剖验1个胃,全为鞘翅目和其他昆虫碎片(杨岚,1995)。
繁殖期在不同纬度地区有差异:印度尼西亚除8月和12月之外均可产卵,但多在3—5月营巢。求偶为常见的秧鸡型。雄鸟在接近雌鸟时,垂下并抖动双翅,尾竖起并不断地拍向体背,低头并将头伸直与地面平行,靠近雌鸟后,突然踮起脚趾,挺起身体、张开双翅又迅速蹲伏。如果雌鸟作出反应,随后便进行交配,否则雄鸟继续重复上述求偶行为。单配制,夫妻关系至少可维持一个繁殖期。巢为由杂草、芦苇茎构成的垫状物,建在地面上或芦苇堆上,隐蔽在沼泽地边缘的植物丛中,直径约20—25 cm。每窝产卵5—9枚,乳白色至橙红-皮黄色,质地光滑有光泽,有深红色或紫褐色斑点,在钝端更为密集。卵的大小为33.7 mm×25.8 mm。两性都参与营巢和孵卵,但雄鸟更多从事收集巢材,雌鸟更多于孵卵。孵化期19—22天。雏鸟绒羽黑色,虹膜灰色,腿和脚深褐色。孵出后即可离巢,由两性喂养和照顾。
灰胸秧鸡在分布区内为留鸟,但也有部分有在夜间迁徙的行为。在贵州、浙江、安徽为夏候鸟,云南为旅鸟或夏候鸟,广东、海南和台湾为留鸟。灰胸秧鸡分布虽广,但不常见,缺乏数量报道。

生境信息

栖息于多种类型的湿地中,如芦苇沼泽地、水塘、湖岸、灌溉渠、水稻田和海岸边的红树林中,也见于较干燥耕地附近的草丛和灌木丛中。在海南岛五指山海拔约600 m的密林中也有发现,在云南省栖息地的海拔高度为400—2 750 m。白天隐蔽在草中,多在晨昏活动,善游泳和潜水,也在漂浮的植物上行走,飞行力弱,拍翅慢而吃力,不常鸣叫。杂食性,以蠕虫、软体动物、甲壳类、蜘蛛和蛴螬、蚂蚁以及其他昆虫及其幼虫为食,也吃沼泽植物的种子、嫩枝叶、幼芽、根和坚果。大部分食物从地面获得,也可跳起和站在树枝上吃植物的种子和昆虫。能用喙在软土中探食蚯蚓和昆虫幼虫,或啄起食物和拔草,不用足挖土。沿湖水边缘和水稻田、溪流、水沟觅食,在水稻田中主要吃水生昆虫。在海南剖验3个胃,其内含物为小蟹占50%,小螺占33.3%,小虾占16.6%,金龟子、蚂蚁等少量(广东昆虫研究所动物室等,1983)。在云南剖验1个胃,全为鞘翅目和其他昆虫碎片(杨岚,1995)。
繁殖期在不同纬度地区有差异:印度尼西亚除8月和12月之外均可产卵,但多在3—5月营巢。求偶为常见的秧鸡型。雄鸟在接近雌鸟时,垂下并抖动双翅,尾竖起并不断地拍向体背,低头并将头伸直与地面平行,靠近雌鸟后,突然踮起脚趾,挺起身体、张开双翅又迅速蹲伏。如果雌鸟作出反应,随后便进行交配,否则雄鸟继续重复上述求偶行为。单配制,夫妻关系至少可维持一个繁殖期。巢为由杂草、芦苇茎构成的垫状物,建在地面上或芦苇堆上,隐蔽在沼泽地边缘的植物丛中,直径约20—25 cm。每窝产卵5—9枚,乳白色至橙红-皮黄色,质地光滑有光泽,有深红色或紫褐色斑点,在钝端更为密集。卵的大小为33.7 mm×25.8 mm。两性都参与营巢和孵卵,但雄鸟更多从事收集巢材,雌鸟更多于孵卵。孵化期19—22天。雏鸟绒羽黑色,虹膜灰色,腿和脚深褐色。孵出后即可离巢,由两性喂养和照顾。
灰胸秧鸡在分布区内为留鸟,但也有部分有在夜间迁徙的行为。在贵州、浙江、安徽为夏候鸟,云南为旅鸟或夏候鸟,广东、海南和台湾为留鸟。灰胸秧鸡分布虽广,但不常见,缺乏数量报道。

海拔范围

在海南岛五指山海拔约600 m的密林中也有发现,在云南省栖息地的海拔高度为400—2 750 m。

繁殖特征

繁殖期在不同纬度地区有差异:印度尼西亚除8月和12月之外均可产卵,但多在3—5月营巢。

国外分布

主要分布在南亚和东南亚的印度,斯里兰卡,泰国,柬埔寨,越南,菲律宾,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。

国内分布

国内主要分布在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广东、海南、上海、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福建、河南、湖北、台湾和香港。

分类讨论

分类讨论 灰胸秧鸡最初根据菲律宾马尼拉的标本,定名时列在秧鸡属 Rallus,国内对此一直沿用至今,但国外近些年来多将其划归纹秧鸡属 Gallirallus,如 del Hoyoet al.,1996;Taylor and Perlo,1998;Grimmett,1998;Clements,2000;Carey et
al.,2001.
亚种分化 灰胸秧鸡有6个亚种,中国有3个亚种,即华南亚种 G.s.joyi,云南亚种 G.s.albiventer 和台湾亚种 G.s.taiwanus.



检索表文本

亚 种 检 索 表

1.上体橄榄褐色,体大,色淡,翅长通常超 128 mm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华南亚种 G.s.joyi上体褐色或橄榄灰色,体稍小,翅长通常短T 128 mm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
2.上体色深,为黑褐色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云南亚种 G.s.albiventer上体色最淡,为橄榄灰色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台湾亚种 G.s.taiwanus